變更為無實控人,概倫電子稱“在為並購整合提前做準備”
- 编辑:以力服人網 - 67變更為無實控人,概倫電子稱“在為並購整合提前做準備”
來源:@華夏時報微博

2025年的首個交易日,(688206.SH)的股價低開低走,報收於17.85元/股,與其發行價格28.28元相比,股價已近腰斬。
日前,概倫電子發布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製人劉誌宏分別與共青城峰倫及KLProTech解除《一致行動協議》。一致行動協議解除後,各方分別持有的公司股份數量和比例均保持不變,各方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不再合並計算。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製人將由劉誌宏變更為無控股股東及無實際控製人。
針對本次變動,概倫電子證券部工作人員向《華夏時報》記者解釋稱,其實在科創板芯片設計類公司中是有類似的情況的。公司實控人的身份是美國國籍,就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境內市場的發展速度要比境外市場大一些,如果公司想要拓展央企、國企或軍工的客戶,那麽這樣的變動會比較有利於去拓展這些客戶。另外,公司也是在為並購整合提前做準備,這樣的調整會給並購整合提供一些比較自主或者靈活的空間。
2024年前三季度虧損擴大
根據公告,解除《一致行動協議》後,劉誌宏持有公司16.15%股份,共青城峰倫持有5.58%股份,KLProTech持有21.12%股份,相關股份將不再合並計算。該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製人將由劉誌宏變更為無控股股東及無實際控製人。
概倫電子在公告中表示,各方確認在公司戰略方向、生產經營、管理層人事安排等方麵不存在分歧;與公司及其他股東不存在任何糾紛或潛在糾紛,不存在損害公司及其股東利益的情形;一致行動協議解除後,各方未與公司其他股東或任何第三方達成一致行動或其他利益安排,且暫不存在尋求公司控製權的意向或進一步安排;各方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文件及公司章程的規定,依照各自的意願,獨立地享有和行使股東及/或董事權利,履行相關股東及/或董事義務,並繼續支持公司長期穩定發展。
同時,各方確認解除一致行動協議不是為了分散減持或規避減持股份相關承諾,亦未違反或變相豁免公司上市時相關股東所作出的股份限售的承諾,並將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規範性文件關於股東持股及股份變動的有關規定,規範誠信履行有關承諾事項;各方持有的公司股份目前均處於限售期,且暫無減持股份的計劃或意向。
概倫電子方麵認為,目前,公司已無需通過相關股東一致行動在經營決策、公司治理等方麵繼續發揮作用,一致行動關係解除具備成熟的客觀條件;同時,一致行動關係解除後,各方在董事會、股東大會上表決時不再一致行動,更有利於各方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直接在董事會、股東大會中表達各自意見,獨立行使表決權,促進公司決策機製更加民主和高效。
公告指出,解除一致行動協議不會導致公司主要業務發生變化,不會對公司主營業務和財務狀況產生重大影響,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活動產生不利影響;不會影響公司的人員獨立、財務獨立和資產完整,亦不會導致公司控製結構出現不穩定狀態,公司仍具有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不存在損害公司及中小股東利益的情形。
公開資料顯示,概倫電子是國內首家EDA(電子設計自動化)領域上市公司,成立於2010年,主要提供麵向集成電路設計和製造的EDA產品及解決方案。公司現任董事長劉誌宏出生於1956年,美國國籍,擁有中國永久居留權,是一位在半導體和集成電路行業擁有豐富經驗的領導者。自成立以來,概倫電子先後並購整合了博達微、Entasys、Magwel以及芯智聯等企業。
業績方麵,概倫電子在2023年陷入虧損,2024年虧損擴大。財務數據顯示,概倫電子在2023年實現了營業總收入3.29億元,同比增長18.07%。同期實現歸母淨利潤為虧損5631.56萬元,同比由盈轉虧。概倫電子在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79億元,同比增長25.74%;歸母淨利潤為虧損5716.47萬元,同比下降99.34%,虧損幅度有所擴大。
“在利潤端減虧增盈,是公司未來一段時間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方向之一。”概倫電子在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中表示,在營收端,公司將把握行業趨勢和機遇,深耕主業,持續精進,推動各項業務緊密聯動、協同增長;在經營端,公司將持續從成本控製、研發全生命周期管理、績效考核、團隊能力、內部協同等方麵,不斷提升各項職能業務的發展質量水平。
優劣勢並存
事實上,“無實控人”對於上市公司來說並非少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在A股市場上,已有超過200家的上市公司處於無控股股東及無實控人狀態。
對此,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無實際控製人意味著公司缺乏單一的控股股東,由此可能會導致傳統的監督和控製機製失效。由於缺乏明確的股東結構,公司在決策時往往需要更長的協商和溝通時間,這可能導致決策過程冗長,影響公司的反應速度和執行效率。同時,無實際控製人也對公司目前管理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無實際控製人也會促進公司多元化發展。”在屈放看來,目前我國職業經理人製度還不成熟,但是伴隨著無實際控製人公司的增加,未來會給職業經理人更大的發揮空間,也會促進這個行業的發展。
“與成熟資本市場相比,我國大股東占比較重,未來股權將逐漸扁平化,職業經理人的作用和地位將更加突出。”屈放表示。
康德智庫專家、北京清律(上海)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齊鵬帥也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雖然轉變為無實控人這一事實對於上市公司發展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但上市公司處於無實控人狀態在市場中並不罕見,在公司治理結構上也是優劣並存。
齊鵬帥進一步分析稱,一方麵,無實控人狀態下,公司的治理結構可能變得更加獨立和均衡,決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得到提升,可以有效防止個別股東或者實控人濫用權利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另一方麵,正是因為公司處在無實控人狀態下,也可能導致公司內部鬥爭和權力衝突增多,若股東之間出現分歧亦可能因為無實控人而導致董事會或股東大會提案無法獲得通過,進而影響公司的經營發展。
齊鵬帥表示,對於處於無實控人狀態的上市公司,作為主導公司日常經營發展的管理層更應當加強與各個股權方代表的溝通,在新的治理結構下盡可能尋找平衡點,穩定公司治理決策的有效性。同時,公司也應當更多關注股權結構的變化,更早的識別惡意收購的風險,抵禦來自公司外部的敵意收購,維護公司股權結構的穩定。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